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每逢端節倍思親

專欄:端午節專刊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【作者速寫】呂元川先生,民國三十八年春隨裝甲兵部隊來臺;四十四年退伍,轉任谷關八仙山巡山員,至七十三年退休。
 
河南老家,每年夏季,黃河及淮河常泛濫成災,百姓務農貧困,大都不識字,有關端午節的故事所知不多,既不識屈原,也不知道吃粽子的習俗。
家鄉人到了端午節,作母親最感重要的事,是要為孩子製作香袋,掛在頸上胸前以避邪;同時調製雄黃酒,塗在幼童七竅和肚臍,以防蛇、蠍、蜈蚣、壁虎及蟾蜍等五種毒蟲侵害,以待秋冬季節一到,五蟲冬眠,才能安心。
早年從清明至端午,鄉人吃的「菜蟒」,以韭菜攪拌雞蛋,用兩張薄餅捲成如蟒形長捲,盤旋置於蒸籠,或以土話說的「鏊子」大炕加以烹熟;菲菜是自家種的,蛋自然也是飼養雞所生的。遇上豐年,有極少數人家,能以麻油炸油條吃。
不過,今日老家受到傳統端午吃粽習俗影響,數年前返鄉探親,見到鄉人已和江南人一樣,也在端節包粽子吃了!
我們來臺逾一甲子,過端午都隨俗吃粽子,看看龍舟競賽的報導;幾年前,內子邱月娥參加附近大南國小夜間部成人建教班,導師蔡同宇女士在端午節前,特別教導學員製作香袋,不禁讓我聯想起幼時過端節佩香袋的情景,再次升起「倍思親」的心緒。
(點閱次數:684)